中医认识糖前期

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,有丰富的经验。中医将糖前期,归于“脾瘅”ˎ “郁证”范畴。“脾瘅”是指过食肥甘厚味而致湿热内生,蕰结于脾的一种热病。“脾瘅”的发展,可演变成糖尿病。古代医家认为“郁”可以致百病,现代中医专家,将糖前期也纳入糖尿病“郁”证阶段,认为“郁”(特别是“食郁”)会导致本病。

糖前期的病机,主要与脾胃有关,其次是肝肾。体质不佳,脾胃虚弱,易生湿、痰、浊;或饮食不节,嗜食肥甘厚味和醇酒,引起消化不良,脾胃食滞、食郁,腹胀痞满,造成肥胖、“啤酒肚”,也会生痰、湿、瘀、浊。这些病理产物,会影响脾胃升降失调,气血运行不畅,营养物质的输送障碍,脂质累积阻滞,影响了对血糖的利用和吸收,导致腹胀痞闷,疲倦乏力,血糖升高。

肝失条达,气机郁结,情绪激动,烦躁易怒。肝郁气滞,化火伤阴,致口干口渴 。或肝火伤胃阴,则易饥。总之,肝气郁滞,导致气血输送紊乱,营养物质、杂质郁于血中,致血糖升高。

若禀赋不足,或房事不节,劳欲过度,导致肾阴不足,肾水不能上济于肺、胃,造成口渴、饥饿。因此,阴虚燥热,也是糖尿病前期的病机之一。

中医的治疗原则,是采用中医综合疗法,包括药物ˎ 针灸ˎ 拔罐等,配合基本疗法(饮食ˎ 运动ˎ 心理等),调理体质,让血糖恢复正常,截断糖前期的发展,预防糖尿病出现。

参考文献:
≪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(草案)≫, 仝小林主编,科学出版社,2015。

Post Views: 662
Share
2
Share
2
Share
1